发布:2016-11-30 00:00:00来源:编辑:铜川市政协浏览:
驻村精准扶贫这一年
——市政协驻村“第一书记”王愉鑫扶贫记
各界导报记者 维博
“第一书记”王愉鑫到马泉村驻村工作时间不长,当地的气候就给他来了个“下马威”。
那是2015年10月中旬,前一天赶到宜君县棋盘镇马泉村驻地时,王愉鑫还穿着单衣,而第二天一大早,推开门就见漫天飘雪,气温骤然降到零度以下,降温让王愉鑫猝不及防,还没来得及带来御寒的衣物,他只好找来一瓶酒驱寒。
当天,他在朋友圈发了大雪笼罩的村庄和“老村长”酒瓶的照片,写下了“都冻成筛子了,只好喝口酒暖暖身子啦”来记录这一天。后来,这张照片还差点引来一片争议。
王愉鑫是在2015年8月12日进驻马泉村的,在被委派到马泉村担任“第一书记”前,他是铜川市政协专委二办的副主任科员。在他的履历中,有着四年山区副镇长的工作经历,可谓年富力强,基层工作经验丰富。
初来马泉,王愉鑫就不由得为自己捏了一把汗,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泥泞的道路,场院杂草丛生,垃圾乱堆乱扔,村民零散分布的土墙土房,还有木头支起来的歪歪斜斜的玉米仓。
“马泉村是山区古老自然村落,基础设施落后,村内巷道和通村道路仍以土路为主,一遇天阴下雨泥泞不堪,尤其四组、六组不通大车;房屋因地势而建分散无规划,村容村貌较差;村内无公厕、路灯、水渠等设施,个别组吃水困难”,在扶贫调研报告里,他这样描写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困难。
修路 通水 建戏楼
马泉村一年有了新样子
面对现状,王愉鑫积极向上级汇报,奔走协调。在市政协的支持下,一年时间先后为马泉村协调资金370万元,这对一个贫困山村来说,显然不是一笔小数字。
利用这笔资金,马泉村建成了小石板组2.5公里通村水泥路,瓦房组4公里砂石路和奢坪组5公里通村路,中心村3300米巷道将于10月份开工建设。同时,他还组织干部群众挖掘水源、重修蓄水池、垒挡水墙,解决了162户群众的吃水问题。
为了改变村子脏乱差的面貌,他带头清理垃圾、平整路面,安排两辆拉土车,对村子环境卫生进行了四次大整治。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,在村口道路边种植了80多棵柏树、杨柳和海棠树,如今树已成活,广场上杨柳依依,道路旁松柏成行。
马泉村是个有历史文化的古老村落,村上有一座清末民初的砖混雕花古戏楼,是马泉历史文化的见证。岁月沧桑,戏楼历经风雨剥蚀,顶塌椽断,破败不堪。虽然村上群众多方奔走呼吁保护,但收效甚微。
王愉鑫驻村后,就古戏楼保护问题专门向市政协做了汇报,在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,古戏楼修复工作顺利开展。同时,硬化了戏楼周边600㎡的文化活动广场,安装了石亭、广场护栏、体育器材和文化墙喷绘。他又向宜君县文管所申请将马泉古戏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如今马泉村古戏楼恢复了旧日面貌,重新矗立在了马泉村头。同时,在原有秦腔自乐班的基础上,组织成立了马泉村秦腔戏曲协会,联系县文广局,签订每年购买秦腔表演的协议,使得马泉的秦腔文化重新焕发了活力。
搞调查 上党课 抓产业
“第一书记”忙在村上不顾家
今年2月25日,二组一片山头的苞谷地起火,火势很大,不远处的国有林场岌岌可危。接到报告后,王愉鑫和村干部们一起,迎着火舌奋战在打火的第一线,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,扑灭了熊熊烈火。
7月19日,大雨下了一夜,王愉鑫半夜起来,带着村干部和镇上的包村干部,凌晨5点冒雨排查了14户重点危房户,查看各家受灾情况,及时撤离了1户群众。
“第一书记”的工作是繁杂的,需要经常处置村上突发事件,还要入户调查,填写各种报表,联系项目,查看工程进展,处理矛盾纠纷,组织党课学习,开展各项活动。一到村上,王愉鑫吃百家饭,走百条路,上山下沟,不辞辛苦,从周一忙到周五。
有时周末正在家里,突然镇上或者村上一个电话,王愉鑫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去。今年4月29日妻子都进产房了,王愉鑫还在村上没有回来。,他的妻子没有说过一句怨言,只有一次在电话里不经意地说了句:“从怀孕到儿子出生,你没有照顾过我一天!”一句话,深深地刺痛了他,让他的内心无比心酸和内疚。
他的整个心思都在村子上。
村子要发展,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支部班子,如何解决班子不团结、软弱无力、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,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这是“第一书记”王愉鑫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按照“第一书记”党建工作要求,王愉鑫执行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活动,亲自给全村党员上党课,组织观看远教视频,写心得体会,整理档案资料,规范会议记录。今年4月11日,棋盘镇17个村村委会书记共同来马泉村观摩党建工作,王愉鑫还在当地电视台介绍了马泉村的党建经验。
如果没有一个强力的产业做支撑,三年帮扶工作一结束, 67户贫困户又返贫了怎么办?这一直是王愉鑫思考的问题。
在探索马泉发展的过程中,他考虑如果能依托村上的专业合作社,以入股和务工的形式把贫困户都吸收进来,建立一个现代化、集中的产业发展项目,将会有力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按照这个思路,王愉鑫带领村干部先后赴洛南、山阳等地考察了林下养殖芦花鸡、中药材种植、生态养殖黑猪等项目,并最终确定了种植丹参、500亩集中连片种植连翘和生态养殖黑猪项目。
如今,村里路通了,渠修了,戏楼修好了,村民在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,村里的老人们看着戏楼又恢复到以前的模样,贫困户们眼见着自己脱贫在望,一个个脸上都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。大家纷纷伸出大拇指夸:“市政协和“第一书记”帮扶咱们村,一年干了十年的事!”